时间:2023-02-01 14:40:09 | 浏览:922
海峡品牌杂志社特约撰稿人:俞 杰
一、传衍莆田
(一)萧潢世系
宋宣和年间(约1112年),萧曦(唐僖宗中和年间,光禄寺丞萧英长子唐朝刺史)十世孙户部郎中(户部的司长)萧潢,自长乐迁徙莆田五侯山北偶岱石(今荔城区北高镇岱峰村),因萧潢车驾至莆,爱壶山兰水之胜,择居于城东浮棠霞霄(今荔城区梅峰社区),为萧氏入莆始祖。莆潢定居后,繁衍莆田各地乃至境外。
霞霄萧氏 萧潢居浮棠霞霄后,子孙昌盛。传至明时(1393-1549年),有萧保,萧为、萧光甫、萧谦四世登第。清康熙五十八年(1719年)萧士雅所作《萧氏族谱》序中称,萧谦,字绍亭,官曲周知县,生五子,因倭乱,子孙散居四方,长房萧骐迁郡城右梅峰(今梅峰寺一带)、二房萧驷远徙浙江金华府、三房萧骝迁徙泉州府、四房萧骅迁郡城左葵峰、五房萧骃迁郡城东门外谷城。
岱石萧氏 萧潢迁徙居岱石后,衍传北高度边、东峤、东萧等莆田沿海乡村。
萧厝萧氏 萧雁(萧潢十世孙、元朝学士)子萧仲仁肇基惠安萧厝。明清时期,其后裔因避倭乱等原因,有徙迁仙游县、莆田县传衍,也有从仙游再迁莆田县各地。萧仲仁之四子萧元忠徙迁仙游县新岭内。明隆武二年(1646年),清军入闽,时为行在参军(参谋军事的职官)的萧武(尚烈)因仙霞大安失守,遂避居莆吉蓼新安里青枫(今东埔镇吉蓼),后遭乱迁居兴教里松坂(今梧塘镇松坂)。清顺治十八年(1661年),因清军入台,沿海地区政府迁界,萧仲仁十三世孙萧申甫、萧山甫兄弟又徙迁仙游县的张厝衙。
(二)萧国梁世系
萧曦传至四世孙萧全,自长乐徙迁永福(今永泰)岭路乡陈山。传至宋乾道二年(1166年)状元萧国梁,历官著作郎,太子侍讲、广州通判,漳州知府。其后裔萧德原,赠文林郎(七品文散官),再从永福徙居清源东里陈山(今涵江区大洋乡杏山村)开基。
萧国梁后裔从永福徙莆后,衍传涵江区大洋乡下林村(旧名和陵)、琼峰村灯炉、黄林村、霞洋村对门、坝头村坪底,新县下大所、涵江霞林、城厢区城南霞林等地。
(三)萧妃世系
枫亭镇辉煌村后肖萧姓,为元顺帝妥欢贴睦尔(1320-1370年)萧妃故里,其入莆先祖未祥。枫亭塔斗山有萧妃墓葬。
(四)萧茂世系
《重刊兴化府志》载,兴化卫中所副千户(千户所副长官)萧茂,其先风阳府蒙城县人。始祖起……起卒,子胜袭;胜疾,子茂继;茂卒,子渊继;渊卒,子韶继;韶疾,子文魁,于明弘治九年(1496年)继任。子孙相袭此职,并落籍莆田。
萧姓入闽、入莆后,繁衍迅速,今子孙遍布八闽大地,还播迁广东、浙江、台湾等省,以及东南亚国家。台湾萧姓八大派系中,大都属福建渡台。据台湾学者彭桂芳《台湾百家姓考》载,萧姓在台湾人口居第27位。
二、萧氏古建筑
东宫萧氏宗祠 位于仙游县榜头镇东蔡村东宫自然村。宗祠门第楹联:汉代功臣第,唐朝宰相家。
盖南萧氏宗祠 位于仙游盖尾镇盖南村。
霞江头萧氏宗祠 位于荔城区黄石镇霞江头村,始建于清嘉庆年间(1796-1820年)。20世纪40年代修缮并加建后堂,2005年重建,占地面积200平方米。
萧潢墓 萧姓入莆始祖、户部郎中萧潢墓,位于荔城区北高镇岱峰村,2003年农历5月重修。
萧妃墓 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嫔妃萧氏墓,为元时坟墓建筑风格,以糯米糖灰混合土材料打造。原位于枫亭镇辉煌村后肖自然村山尾后,2006年因国家修建铁路拆迁,按原构件易地(塔斗山东面山腰)重修。
三、萧氏家风
萧氏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,人才济济,代有名人。汉朝开国相萧何,佐刘邦起义,在楚汉战争中,为刘邦作战送士卒、供粮饷、“月夜追韩信”,为建立汉朝立了大功,汉高祖称其功高莫比。东晋萧整渡江居兰陵,创“兰陵世家”。南朝齐的建立者萧道成皇帝、南朝梁的建立者萧衍皇帝,两王室治国有方,施政清新,子孙繁衍昌盛。南朝梁文学家萧子云著《晋书》,史学家萧子显著《后汉书》,文学家萧统,辑古今书籍为《文选》,对后代影响颇大。辽国皇后萧太后,摄国政,史家称其为“神机妙算,智略过人”。宋代太常卿(掌宗庙礼仪之官)萧达,元代戏曲家萧得祥、诗人萧国宝。明礼部尚书萧云峰、布政使(明代省级行政长官)萧良干,均为当时名人。清代太平天国领导人萧朝贵,当代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萧楚女,开国海军大将萧劲光等。萧氏名人的高风亮节为萧姓族人树立了优良家风。有民谣赞曰: “汉代开国相萧何,佐刘建国功莫高。萧整渡江居兰陵,演绎齐梁两王朝。子云子显史学家,‘晋汉’两书首卷稿。萧统集书三万卷,开启文选开世潮。智略过人萧太后,统兵督战摄政辽。萧达宋代大常卿,元代得祥萧国宝。明代云峰与良干,三代名人世称好。天国首领萧朝贵,身先士卒挥战刀。楚女劲光革命家,高风亮节史长歌。”
莆田萧氏历史上较著名人物还有:萧杹(宋代进士,官朝奉大夫,升兵部员外郎)、萧满(宋大学士)、萧琦(宋大学士)、萧大振(官宋高宗时司法参军)、萧福一(字颖逵、骏白,宋代进士,官迪功郎,泉州府学教授,谏议大夫)、萧鹤(字百六,官元朝朝奉大夫)、萧长(元兴化府荐,以年考优,擢为县尉)、萧保(字永哲,官明代遂昌司训)、萧为(字尚颖,明朝举人,官广东乐昌教谕,赠宁县知县)、萧光甫(明举人,官历四川安县、江西宁县知县等职)、萧宗达(宋状元萧国梁后裔,官明朝西河知县)、萧敏(萧宗达之侄,官明代南京武功中卫)、萧标(字直卿,明举人,官授广西贺县知县)、萧桂(字芳卿,明朝博士)、萧奇勋(字懋建,明进士,南京户部员外郎)、萧奇熊(字懋男,明举人,授云南永昌同知)、萧奇杰(字懋阳,明代进士,官湘潭知县)、萧镛(字雍金,明代举人,授广东四会知县,升云南蒙化同知)。
海峡品牌杂志社特约撰稿人:俞 杰一、入闽肇基朱氏入闽于唐代,主要有三支,皆为唐代宰相朱敬则之后。一支是朱敬则的六世孙朱澥。字能科,尚书朱吉甫子,任袁州司马(军队官吏),世居南阳。唐末,中原纷扰,朱澥携子率族入闽至侯官(今福州),后迁仙邑香
海峡品牌杂志社特约撰稿人:俞 杰郑氏入闽始于西晋。晋惠帝时,荥阳郑桓公第三十九代裔孙郑庠,字文序,官任安东太守(当地主官),因避八王之乱,迁居安徽寿春山。晋怀帝永嘉元年(307年)八月,带领全家南渡,居江苏丹阳郡秣陵县(今江宁县),后世皆尊
海峡品牌杂志社特约撰稿人:俞 杰一、传衍莆田(一)萧潢世系宋宣和年间(约1112年),萧曦(唐僖宗中和年间,光禄寺丞萧英长子唐朝刺史)十世孙户部郎中(户部的司长)萧潢,自长乐迁徙莆田五侯山北偶岱石(今荔城区北高镇岱峰村),因萧潢车驾至莆,爱
赵姓,宋代《百家姓》排名第一,而在2006年新百家姓排名第八位。发祥地在今山西省,曾是晋国六卿之一。周穆王时的造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,截至2014年总人口大约有2670万,赵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。赵姓著名郡望有天水、涿郡、下邳、南阳、
马姓是中国第十三位大姓,主要分布于黄河沿岸的省份和安徽江苏。当今马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.29%,总人口大约有1720万。 得姓始祖马服君,即赵奢,赢姓,上古时期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,赵奢封地在马服,属以居邑名为氏。马服本为战国时期赵国土
马姓是中国第十三位大姓,主要分布于黄河沿岸的省份和安徽江苏。当今马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.29%,总人口大约有1720万。 游线一:河北省邯郸市(发源地) (一)河北省邯郸市马姓发源地——紫山红山 邯郸是马姓的发源地,是一座具有近3
大唐朝有位酒仙诗人叫李白,大宋有位婉约词人李清照,南唐还有位不务正业的词皇帝李煜,被世人尊为诗词界的三杰。咱们先说李煜,公元961年,李煜他爹李璟驾崩,因几个哥哥死得死病的病,身为老六的他登基继位。李煜与其它几个哥们不一样,他善诗文、工书画
【2020百家姓排名,王姓为百家姓排名top1】8日,公安部发布《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》。按户籍人口数量排名,2020年的“百家姓”与2019年相比变化不大。“王”“李”“张”“刘”“陈”依旧名列前5,五大姓氏占全国户籍总人口30.8%。
关、佟、齐等大姓被挤出新版“百家姓”,新生儿起名最爱带“梓”公安部发布2018年全国姓名大数据,沈版百家姓有17个姓氏落选你印象中的“百家姓”,还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吗?日前,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对2018年公安机关登记的全国姓氏和新生儿姓
张姓在百家姓氏中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,在中华大地有着广泛的人口分布及庞大的人口数量:据公安部户政管理中心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:全国张姓人口数量达到九千七百四十五万之多,仅次于王姓和李姓,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三 ,有这么广泛的人口分布
黄姓,远古称黄氏,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、多源流姓氏。如今,黄氏人口众多,分布广泛:据公安部户政管理中心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,黄姓人口达3521万之多,百家姓排名第七位。黄氏源姓于北方,两宋之后主要分布于湖北、四川、福建、江西一带
陈姓,是中华主要姓氏之一,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、多源流姓氏,人口众多,据公安部户政管理中心2020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,全国陈姓人口总数有六千四百一十万之多,百家姓排名第五,仅次于王、李、张、刘.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陈姓开山始祖。史料记载:陈
中国民间向来就有“赵钱孙李,周吴郑王”的说法,为什么民间把赵姓排在《百家姓》第一位呢?因为《百家姓》形成于北宋时期,北宋共有18位赵姓皇帝,当时《百家姓》自然以帝王为贵,排在第一。赵姓是我国历史上地位十分显赫的姓氏,据部分资料统计光称帝称王
赵汗青·刘欣华赵姓在中国,是个很普及的姓,说起古代名人,有春秋时候的赵简子,战国的平原君(赵胜),千古一帝秦始皇赵政,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,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千古贤相赵普,更有因文艺范导致丧权辱国的赵佶,元代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赵孟頫……近代至今
郑姓的人口与分布郑姓是中华《百家姓》中一个典型的多民族,多源流姓氏,相关文献记载,郑姓主要源自于子姓、姜姓、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名等。郑姓在宋明时期大约各有人口75万和125万,随着历史变革中的不断迁徙,郑姓人口已经分布在我国的大江南北。当今,